黑大研◎百校研究生颂百年(67) | 从宝塔山下到松花江畔的黑龙江大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初心不改
一百年砥砺前行
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迈向了美好富强
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昌盛
值此百年华诞之际
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在动员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作为新时代研究生
我们更要从伟大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和智慧
以昂扬姿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崭新面貌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今天,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
讲述“四史”活动走进黑龙江大学
我们接过@东北农业大学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从延安宝塔山下到冰城松花江畔的黑大故事
黑龙江大学肇始于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五次易地、十次更名,间关万里、扎根黑土,现已成为一所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分别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八十载慎思尽物,黑龙江大学传承着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形成了“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艰苦创业、作育桃李、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国家外交、军事、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培养了27万高级专门人才,为祖国之发展、龙江之富强做出了的重要贡献。
从延安走来
1941年,为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我军部队建设的需要,亟需培养大批俄文军事翻译人才,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同年3月,在延安清凉山东麓黑龙沟,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这便是黑龙江大学的前身。
左图:四十年代的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门
右图:露天上课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俄文队克服了办学初期的艰苦条件,迅速打开俄语教学局面,为我党我军俄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1年10月,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多,先后设立了俄文一队、二队、三队,后合编为俄文大队。同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军政学院第三、第四队与抗大第三分校合组军事学院,俄文大队整建制转为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队,设立俄文科。1942年,中央军委决定,军事学院俄文队与军委总参谋部第四局(编译局)合编,成立了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944年,随着外交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增设英文系,学校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向东北挺进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企图通过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毛泽东在七大的讲话中指出:“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同年10月,刘少奇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此,中共中央先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部队迅速开往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为培养适应革命形势所需的军政干部,发展东北解放区的教育事业成为了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包括抗大总校在内的多所学校从陕北迁至东北,其中延安外国语学校迁往哈尔滨。
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路经晋察冀解放区前往东北
延安外国语学校俄文系师生北进路线图
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离开延安后,受到了国民党军严重的阻拦和干扰,损失惨重。同时,部分师生留在途中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抵达哈尔滨时,所剩师生数量极少,已不具备复课条件。即便如此,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的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深知培养军政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他从战略发展考虑,仍然坚决要求外国语学校要尽快在哈尔滨复校。曾担任过抗大校长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非常赞同刘亚楼的意见,将迁到哈尔滨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领导,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学校选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163号中长铁路局的一栋大楼里,东临圣尼古拉大教堂,西面是中东铁路局,南面是苏联领事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俄语学习环境。
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163号中长铁路局
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校址
1946年12月,国民党向北满进攻,哈尔滨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延安外国语学校暂时迁往佳木斯市,由王季愚到学校任政治处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代理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47年7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北满局势日趋稳定,学校开始了迁回哈尔滨的“胜利的进军”。学校迁回哈尔滨后,又将原沙俄霍尔瓦特中学的北楼纳入使用,学校还大量聘请俄侨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就连助教、打字员、舞蹈老师、喊操员、清扫工都是苏侨。学校墙上张贴的是俄国的名人名言,广播里放的是俄语节目,一个“俄语化”的教学环境就此展开。
迎北疆星耀
1948年底,东北民主联军挥师入关,南下作战。1949年1月,参照苏联高等学校的命名原则,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此时学校直接为军队建设服务,采取“级部制”管理,学制不固定,也不分学期,随时入学,大约在校一年半时间,因工作需要随时毕业。1950年11月,学校开办研究生班。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归属高等教育部领导,学校开始执行高教部制定的三年制教学计划。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制改为四年,只设俄罗斯语言系。1956年9月,学校筹建英语专业和德语专业,并陆续招聘英语、德语、法语教师20余人,于1957年2月成立西语系,实现了外语学校的多语种办学。
在哈外专、哈外院时期,学校在党的扶植下得以发展壮大,克服困难、认真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外交官和外语教育高级人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图:1951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全体教职工合影
右图:1956年初,学校部分教师参加高等俄语院校教学大纲审定会
1958年,哈外院毕业的研究生合影
1958年4月,高等教育部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同时决定在此基础上正式筹建黑龙江省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同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正式成立黑龙江大学。学校建立了7个系8个专业,还单独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和体育教研室,实现了由单科性外语学院向多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建校之初,理科四系实验室基础薄弱,因而采取“分校设立”,直至1959年7月,才陆续迁回本部,实现“独立建校”。
为庆祝黑龙江大学诞生发表的报纸
承盐梅之寄
经过80年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6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个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黑龙江大学牢牢把握实施国家全球战略、高教强省战略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发展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80年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
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根植于红色延安,传承着抗大血脉,从抗大三分校俄文队发展而来的黑龙江大学,无论是在延河水旁,还是在松花江畔,始终把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作为学校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取得了办学事业的蓬勃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黑大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在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代表人物:姊妹树下的育人誓言
——人民教育家、校长王季愚
在纪念我校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不禁使我们怀念起为黑龙江大学建立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前贤往哲,在这些前辈中,王季愚和赵洵两位校长无疑是被大家经常记起的。从延安到龙江,从延安外国语学校白手起家到如今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两位女校长将全部的激情投入到办学中,为外语教育事业不断耕耘。
王季愚和赵洵五十年代在哈尔滨
1908年3月18日,王季愚出生于安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目睹了农村的落后贫穷,她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希望以教育改造社会、振兴民族。1939年,王季愚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因为党出色地工作,而被日伪反动派列入“黑名单”的王季愚同志奉命撤离上海,携幼子一路奔波,王季愚转道香港、桂林,到达重庆,后经周恩来安排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部工作。在延安,王季愚与同样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教育激情的赵洵再次相逢,“为革命事业发展培养人才”如同种子般深深种在二人心中。抗战胜利后,王季愚和赵洵先后接到中央调令,奔赴东北。1946年,王季愚在佳木斯与赵洵再次重逢,昔日教育理想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原延安的外国语专门学校在哈尔滨复校后,经过数次更名,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日益清晰,师资队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两位校长始终坚守教育誓言,亲力亲为,同心协力,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首创新中国俄语研究生教育,提出学术建校的战略措施,组织编纂《俄汉详解大辞典》,为学校发展绘制蓝图,不仅为国家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外语人才,而且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1956年,王季愚和赵洵在校园内合影
王季愚校长用整个青春年华,将汗水与热血挥洒在了白山黑土间,书写着立德树人的育人誓言,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957年春天的沙曼屯,王季愚和赵洵两位校长,把对一所崭新大学的殷殷期望同两棵椴树苗一同种在楼前空地上,并取名为“姊妹树”。如今,姊妹树仍生机勃勃地生长在黑龙江大学的校园里,王季愚校长的教育思想也影响着一代代黑大人,扎根黑土地,向上生长,传递芬芳!
“姊妹树”
黑龙江大学校徽、校训
值此建党百年和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在校史的脉络中探寻党史的红色印记,在党史的学习中讲述校史的沿革历程,以期在感悟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黑大学子将秉承着“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黑大校训,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地缘和区位优势,励精图治,发扬王季愚校长老一辈教育家无私奉献、挥洒青春的奋斗精神,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黑龙江大学的历史故事讲述到这里
@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本期承办单位:”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 推 送 制 作 】
王明丽
【 审 核 校 对 】
王明丽
【 责 任 编 辑 】
指导教师:吴桐
2021年6月4日